协调高产和优质的关系

杂交稻的产量不断地创造新纪录,但在水稻育种上,怎么协调高产和优质的关系?对此,袁隆平也在思考。

他认为:在上个世纪主要就是解决温饱问题。而进入新世纪,人民的生活需求变了,水稻育种上的战略上也要随之改变,既要高产又优质。

“有人认为高产和优质是对立的,认为高产不能优质、优质不能高产,这是片面的。优质和高产没有对立的矛盾,只是同时兼顾的话,难度大。”但他也明确表示:“我们也有一条原则,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追求优质。产量还是第一位的,中国的现实情况就是人口多。如果光是追求优质,但产量上不去,大家就都没有饱饭吃了。”

袁隆平也提到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:一些不施加化肥的有机米,品质好、价格高,但产量很低,如果一味追求有机米,口粮的绝对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了。种粮要做到既高产又优质,但归根到底高产还是放在第一位。

要解决两者兼顾的问题,袁隆平认为,关键在于科技进步。没有科技进步,农业提质增效就是空谈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适度控制化肥的使用,引导农民实现高产量的优质。

向盐碱地要粮食

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,中国的粮食问题向来受到世界的关注。早在1994年美国人布朗就发出了“谁来养活中国人”的世纪之问,他认为,21世纪中国可能要大量进口粮食,将造成全球粮食恐慌。

但是,中国用实践证明布朗的判断是错误的,他对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作物生产力中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,农业科技进步是支持粮食增产的第一生产力。

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,目前我们18亿亩耕地的底线也面临较大的压力。袁隆平认为,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的亩产量至关重要,除此之外,另一个可以发力的方向是增大可播种面积,比如,开发适合在盐碱地等恶劣条件下能够生长的农作物。

“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,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,以前这些都不能种庄稼,但我们目前正在研究耐盐碱水稻,目的就是培育出能在盐碱浓度比较高的地区种植的品种。在盐碱地上,即使亩产只有300公斤,起码也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。

推荐内容